走出具有青岛特色的法治创建新路子--我市“六五

2020/10/14

青岛市被评为全国首批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和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市。李沧区、城阳区、胶州市、市南区、市北区、即墨市荣获全国、全省“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区称号……

这些是我市近年来获得的诸多全国全省“桂冠”。这些“桂冠”也浓缩着我市“六五”普法依法治理的显著成效--圆满完成了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第六个五年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依法治市工作全面推进,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创新工作机制,实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格局不断强化

“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我市注重统筹协调、压实责任,探索并构建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格局。

各级党委对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高度重视。市委领导亲自听取市全民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工作情况汇报,每年都把依法治市工作列入市委工作要点,并将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法治青岛”建设的一项硬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市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了机构健全、人员到位、领导有力。

各级人大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对《规划》和《决议》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视察,对工作亮点及时加以推广,对共性问题和不足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5年来,累计开展督导、视察活动320余次,提出意见、建议500余条,有力地促进了“六五”普法《规划》和《决议》的落实。

各级政府加大依法行政力度,狠抓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和改进了政府立法,严格规范了依法行政决策程序和行政执法行为,将简政放权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全面清理审核市级行政审批项目799项,保留行政许可事项373项,精简53%;积极推进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共梳理行政权力事项8780项,保留4083项,精简53.5%,精简力度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创新工作形式,突出工作重点,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全面提升

我市始终把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把“法律六进”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途径。

抓龙头,领导干部、公务员普法更加规范,“法律进机关”实现制度化。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制定实施《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考法述法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法治讲座、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全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网上学法年均达3.7万人次、37万学时,实现了学法考法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领导干部、公务员网上学法考法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抓源头,青少年普法更加活跃,“法律进学校”实现常态化。紧紧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群体”,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系列教育活动,打造了“模拟法庭”“小手拉大手,我与家长同学法”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普法品牌。评比表彰了108家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点”,为全市1021所中小学全部配备了法治副校长和法律顾问。

抓重点,农民普法更加便捷,“法律进农村”实现多样化。创新农村普法机制,创新推动了农村普法由“1+10”向“五个一”机制转变。围绕农民的法律需求,“法律护农”“法律见证人”“送法进村庄”“法律服务大走访”等普法活动常态化开展。

抓基础,社区居民普法更加丰富,“法律进社区”实现规范化。创新社区普法机制,社区普法由“一长三员”向“1+5+N”模式拓展。开展了邮法万家、订单普法、普法大集、QQ社区法律服务俱乐部和百场法治讲座进社区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活动。

抓热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法机制更加完善,“法律进企业”实现经常化。创新建立了企业“谁用工谁普法”制度。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探索建立了法律服务工作室,开展“企业依法经营、职工依法维权”主题活动和中小微企业“法律体检”、班前学法和法律进车间、进班组、进工地等普法活动。

抓难点,单位学法用法更加深入,“法律进单位”实现属地化。创新建立了单位“谁主管谁普法”制度。实行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单位普法模式,将中央、省驻青单位、公共服务机构、“两新”社会组织、文艺演出院团等9类单位全部纳入属地管理。

上一篇:河北宁晋南苏村:三治融合促发展 民主法治新亮点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