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平安之城”传递法治温度
2022/02/20□ 本报记者 王莹
□ 本报通讯员 林琳 廖杰茹
福建泉州是一座宝藏之城。历史上,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入选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现如今,它的经济总量连续22年居福建首位,“晋江经验”依旧在闪耀着改革之光。
“爱拼敢赢”的城市精神引领着泉州人不断创造一个个骄人的成绩。去年12月,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上,泉州市在连续五届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后,又一次获评“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荣誉称号,第四次捧回平安建设最高奖项“长安杯”。
“四届蝉联‘长安杯',是对泉州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和坚决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大肯定和激励。一直以来,泉州坚持传承和弘扬‘晋江经验',从更高站位、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谋划推进平安泉州、法治泉州建设,以创新发展为引擎,以服务民生为导向,以实干担当为底色,持续完善协同机制,不断凝聚社会合力,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市域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推进智慧政法、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泉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文胜说。
打牢根基 解基层治理难题
泉州市惠安县农村新批宅基地曾经“一地难求”,农村建房供需存在矛盾。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惠安县开展“集约用地、户有所居”自住小区建设专项行动,选取10个村开展两批试点,从资金补助、税费减免、项目融资等方面对村民自住小区建设予以扶持,既圆了居住困难群众的“安居梦”,也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稳定的基础。
2019年年初,泉州市通过对全市信访件进行结构化分析,发现群众反映的问题绝大多数在镇村。这些问题单靠基层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进而层层上交,而其症结出在制度设计和执行环节上。
为此,泉州市委、市政府瞄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泉州,部署推进“强基促稳”三年行动,成立以书记为组长的“强基促稳”工作领导小组,四级书记一起抓,围绕提升基层组织力、治理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群众获得感,聚焦基层治理的痛点堵点难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持续开展专项行动,有效破解一批症状在基层、病根在机制的深层次问题。
“我们改变原来部门‘各抓一块'的方式,通过提级调度、全市统筹,层层压实责任,将泛化的‘维稳'任务按领域分解归口,由职能部门生成具体项目,清单式下发执行。”泉州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强基促稳”办主任廖良结说。
为加强政策制度供给,泉州市梳理出台8份《指导意见》,从基层“人”“财”“规矩”短板着手,为社区专职工作队伍建设、集体“三资”监管整治、村级民主议事协商等提供支撑,将系统、高效、科学治理的触角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第一年侧重打基础、补短板,第二年侧重完善机制,第三年解“急难愁盼”、提生活品质……自三年行动启动以来,泉州市共实施了41个专项行动,逐一解剖麻雀、研究对策、推动落实,从解决“一个问题”,拓展到解决“一类问题”。
通过实施“强基促稳”,泉州市强化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基层矛盾化解工作已见成效。2019年,全市信访总量下降13.5%,降幅为福建省最高;2020年,全市信访历史积案办结化解率高达96.11%,息诉息访率达80%;2021年,全市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保持100%,群众对行政机关处理信访事项满意率持续提升。
创新解法 攻社会治理难关
近日,泉州市德化县浔中镇东裕社区网格员小徐在日常巡查时发现,辖区一路口旁的水沟堵塞,导致污水溢出,影响了居民的正常出行。她立即向社区报告,并联系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置,用最快的速度疏通了水沟、清理了积水,来往的群众纷纷为这种高效率点赞。
民生无小事,网格来服务。在用“小网格”托底“大治理”上,泉州市积极探索、创新推广“网格化+”深度应用模式,致力于快速高效回应诉求、解决问题。
在全国首创“网格化+司法送达”,有力破解送达难;创新“专业监管人员+专职协管员+基层网格员”联动监管机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推出“网格化+家事纠纷调解室”维权、“平安妈妈网格+警务网格”等家事调解模式,致力于源头化解家事矛盾纠纷;积极探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多元救治管理模式”,推行“村医网格化”模式,落实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控,由政府兜底实现精神障碍诊疗“零支付”……
上一篇:法治日报:经济控制行为应纳入反家庭暴力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