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法治政府建设跑出“加速度”

2021/06/24

简政放权释放更大红利,“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

厦门法治政府建设跑出“加速”

□ 本报记者张晨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福建省厦门市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为新时期法治政府建设树立了标杆。针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热点难点和群众关注的痛点,厦门做了哪些探索?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采访。

充分发挥特区立法中“试验场”的作用

天是蓝的,水是美的,岸是绿的。被誉为厦门市“城市客厅”的云荡湖,在整治收效后,吸引了大量白鹭栖息。

2019年,中国工程院发布报告显示,厦门生态文明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一。法治的护航,离不开湖光山色。近年来,厦门聚焦生态文明领域,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云荡湖保护办法》等一批高质量举措。厦门经济特区片区”、《厦门大屿山白鹭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当地法规。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法规司司长邵火禄表示:“为巩固厦门市环境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线上的控制要求。 ,《编制环境准入清单和组织实施的要求》已写入新修订的《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将于2021年7月1日起实施。”

2020年,厦门市被中央法治办公室授予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称号。同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综合评价中,厦门名列全国第一。

良法先于善治。厦门市委法治办公室副主任、市司法局局长丁献志告诉记者,“充分发挥特区立法‘试验田’作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重大立法事项请示和向党委报告制度。聚焦重点领域,加强立法工作,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从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出发,在遵循宪法规定和法律、行政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法规,我们将努力带头,寻求创新和灵活性。厦门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近年来,厦门颁布了全国首个推进社会文明“多规合一”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闽南文化保护发展条例、首个特区社会信用立法。垃圾分类立法“厦门模式”正在全国复制推广。同时,出台多项涉台法律法规,保护台胞投资,推进两岸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保障台胞投资。台胞、台企落地“第一家园”建设。

法治营商环境为发展提供最佳方案

在厦门行政服务中心,中海企业发展集团厦门公司建设部报告施工经理韩秋珍告诉记者:“我们公司目前在厦门的项目,从征地到取得施工许可证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在‘??多规合一’改革之前,同样的审批流程最快也要一年。”

降低政府交易成本是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厦门市政服务保障中心主任王秀荣表示:“厦门通过‘多规合一’改革优化审批服务,实现了从‘多申报’到‘一窗受理’的转变。”

建设法治政府,就是把政府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法治定规划定行政权力,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2016年,厦门出台了全国首部“多规合一”管理地方性法规,开创了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厦门模式”。

“多项法规的融合提高了服务效率,对于企业来说,避免了很多弯路,也为监管部门增加了很多工作。”大悦城控股厦门城市公司建设经理庄从伟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记者,在厦门,土地出让权、人防通报承诺等步骤是可以省去的,也可以省去的。链接压缩,材料精简,保障充足,配套齐全。项目进入时间大大提前,项目进度快进。钥匙。

从2014年开始,厦门在全国率先探索“多规划一体化”工作,实现了“项目主导规划”向“规划主导建设”的转变,保障了城市建设的科学协调自然性和统一性大大提高了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同时,厦门率先试点,大胆创新。通过建立统一的“多规划一体化”业务协同平台,有效衔接规划与项目实施,解决建设项目布局无序、建设不匹配的问题。搭建了城乡资源环境一体化发展平台,提升了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形成了可复制、流行的“厦门方式”,提升了厦门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制度和治理能力。

“一城一蓝图一领导一规划题。”王秀荣坦言,“多规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土地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融合。改革前,厦门的国土规划部门在组织上是独立的,这也是导致规划类型多元重叠,规划“打架”局面突出。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蓝图。”

上一篇:「株洲公安」陈智斌:法制战线上的尖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