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门立法”提升城市法治素养
2020/10/21“十三五”期间
上海地方立法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一个答案是:推动全民法治素养普遍提升,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让立法过程成为普法过程。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回顾5年来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申城立法大事件,便能真切体会到——上海:“开门立法”提升城市法治素养。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摄
空前的执行力
烟花爆竹“零燃放”,曾经只是一种梦想。2016年1月1日,《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实施。丙申猴年春节,申城梦想成真——申城180个回收点累计接收市民主动上交烟花爆竹1500余箱;外环以内基本无燃放,7天长假,外环内烟花爆竹产生垃圾为“零”,引发火灾事故为“零”;年初四晚至年初五凌晨,上海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优”。申城有史以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措施最严、力度最强”的烟花爆竹管控成果丰硕。在公安、消防等行政执法者之外,在禁燃关键时刻,各个社区都有志愿者与执法人员一起行动,营造了全民动员、全民响应的社会氛围。迄今,烟花爆竹依法“零燃放”已是常态。
赞成818票,反对5票,弃权11票!2019年1月31日,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高票通过到7月1日实施,面对新时尚养成,若用一句话概括上海市民所展现的精神风貌,那就是——垃圾分类欢乐多!新童谣《垃圾分类再垃圾倒》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分类常识,唱得家喻户晓,新时尚宣传普及力度之大,可见一斑。同时,上海200多个街道5000多个居委大量志愿者,作为垃圾分类新时尚的倡导者、普及者、推动者,他们的认真执着,对规则的遵循、对公益的热心、对新事物新风尚的接纳,都让人们坚信——上海人,一定能做好垃圾分类这件事!
一种制度创新
作为“开门立法”的一种制度创新,2016年,首批10家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启动。今年,基层立法联系点从首批10个增加至25个,覆盖16个区。
法治申城,开门立法,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将要达到怎样的治理效果?首先,务实而精准,紧盯治理之需、民生之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无论是垃圾分类、烟花爆竹依法“零燃放”,抑或是“天花板下不抽烟”,面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上海不回避矛盾,以良法促善治,大力移风易俗,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发展。其次,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同样在地方立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法治申城将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今后,基层立法联系点将扎根基层,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有序参与立法规划编制、法规草案意见征集,以及立法后评估,推进立法全过程民主。
凸显法治权威
“不论你是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或者是在上海打工的朋友,请热爱上海,如实报告行踪和健康状况,不隐瞒不耽误,这是在保护自己和家人!”
今年2月7日,新民晚报官微,读者留言。起因是,非常时期,非常立法——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全票通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这部立法对非常时期的不诚信采取“零容忍”——个人隐瞒病史、重点地区旅行史、与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史、逃避隔离医学观察,这些行为构成严重失信,失信信息将归集至本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依法采取惩戒措施。
非常时期,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截至2月25日,共梳理出涉疫行政处罚案件96起、涉案失信人员104人。其中,符合“四类情形”的案件9起、涉案9人。2月26日,市公安局将首批符合“四类情形”的9起案件处罚信息推送至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这意味着,信用,不再仅仅是个人操守,还将成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制度应用。法治上海,什么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通俗的解读,就是——技术进步了,法治更权威,比如,社会信用信息的应用。一场疫情,带来的不仅是个人卫生习惯的改变,更是信用城市对信用习惯的重塑。
稿件来源:新民晚报
上一篇:医院法制宣传日活动总结 下一篇:没有了